跳至主要內容

古董重溫:無題,又見無題。

很多時留意藝術作品的標題,希望能幫助了解作品本身的內容,可惜遇到的往往是「無題」(untitled)一樁,很多時人們會奇怪,既然是有目的去創作,為何不去為作品設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標題其實可以說是並非必要的,一張照片或其他類型的視覺藝術作品裡影像始終還是主角,文字如標題是附從角色,但是有很多影像工作者愛顛覆這種主客關係,如古格Barbara Kruger模仿政治宣傳propaganda的宣傳語句作為作品內容一部分,同時亦作為該作品的標題(這裡的話題會牽涉到文本與圖像錯綜複雜的關係,要談下去恐怕要另開文章。)我們當然也不應排除很多情況下藝術工作者都為了在創作或歸類上的方便,甚至是懶於設題,所以稱作品為「無題」。要是去咬文嚼字,其實在英語 "untitled" 含有一種「不欲設題」的意思,反而用在中文「無題」就含有這作品本來就沒有題目的意思,曾經讀過內地一本攝影作品結集他們用上 "Without Title" 的英譯法來闡釋「無題」,初初聽起來的確比較突兀,以為是拙劣的翻譯,之後想深一層這種譯法也不無道理。

圖像與文本的討論總離不開符號學祖師巴特,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 "Image, Music, Text." (1977)有一篇 "The Photographic Message" 早就明言「相片是沒有符碼的訊息」(Photograph is a message without code),他用報紙來做例子,照片的角色就是connotative message,四周的文章及標題就是denotative message。標題的類型亦因此可分類為兩種,一為indexical title即為作品有指引、解說作用的,如風景攝影大都用地方名稱作標題來交待被攝地方,人物就用被攝者的姓名等等,套巴特的話這是一種 denotative message﹔另一類為iconic title即作者希望為作品帶來「絃外之音」,即為一種connotative message,就例如「禪」派大師懷特Minor White的一幅作品The Three Thirds (三個三份之一),畫面其實是三個窗戶,一個反映了天空的雲朵,一個是由窗簾遮蓋了,一個是破爛的,這樣的標題帶領讀者去分割三份畫面去閱讀,再可以有進一步聯想(有人會將其解讀為三個窗戶為人生的三個階段),由其對懷特這種追求形而上的攝影師這樣的標題顯得很大的重要性。超現實主意年代馬格列特Rene Magritte都已把玩這兩種connotative-dennotative關係,經典例子是This is not a pipe﹕正正就是一幅煙斗的圖畫,下面卻有一句「這不是煙斗」的法語文字(也是作品的標題)。究竟在這裡文字是不是作為指向性的功用?這種曖昧的關係一向都是產生third meaning的手段,本雅明甚至認為作出一個好標題是攝影師的責任﹕"What we must demand from the photographer is the ability to put a caption."(Walter Benjamin, Understanding Brecht, The authors as producer)。

當然很多人覺得我是影像工作者,見不得要為一個標題而大費周章,或是標題大慨只是一個從屬的角色,有喧賓奪主之嫌。可是過往不少相片因為輕率的作題而令讀者誤讀或故意利用謬誤的作題去誤導讀者。例子?揭一揭報紙的娛樂新聞可知一二,最經典還是「設計對白」,其實當年還未有發明這個用詞,往往用了一些某某明星剛剛眨了眼的照片,卻說他為某事某人「無眼睇」,「咁都得」?














Ceci n’est pas une pipe (This is not a pipe) by Rene Magritte














《The Three Thirds》, 1957 by Minor White

(原文上載於05年8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