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油墨的味道,是臭的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這一趟出版線上期刊,雖然我還沒很透徹瞭解這本刊物裡的實際內容,但也要為他們說聲勇氣可嘉,因為製作以紀實攝影、報導攝影為主軸的期刊、雜誌,老實說實在吃力不討好。所以這個欄目今趟暫時不會去為大家介紹任何書籍,而是回顧一下一些已停刊的紀實或報導攝影類期刊雜誌,無意去攞景或贈慶,只是希望讀者們明白出版刊物(管她是線上或傳統柯式印刷)純粹是labor of love。

除卻《國家地理雜誌》及同類以地域探索的刊物,又或是已停刊良久的《Life》「生活雜誌」等比較軟性大眾圖片故事刊物外,這類紀實報導攝影刊物都希望與一般主流新聞刊物的編採或版面風格脫鉤,還有一個特點是她們通常是曇花一現,舉上一輩攝影師引為佳話,台灣的經典報導文學雜誌《人間》為例,也不過出版了四年而已,卻出了好些出色的攝影師及文學作家,以往出版平台的確是孕育攝影師獨立創作的最佳途徑。



曾任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圖片編輯的Colin Jacobson在九十年代辦過一份名為《Reportage》季刊,其特點是以如本地「明報周刊」等特大紙張幅度,圖片往往用誇頁「出血」的版面形式去印刷, 藉此能夠把平常難以在一般報紙雜誌裡看得到的畫面迫力「高清」重現,再加上一些風格化的版面設計,例如只用上紅、黑及白色,帶有點左翼味道的顏色組合,去襯托當時許多還是使用黑白膠卷的古典紀實攝影風格作品,又或是用上相對大號的字體(跟當下流行用那些趕絕長者的微小字體排版風氣是北轍南轅),強調視覺上的衝擊,頗受業界人仕歡迎,但未到2000年就停刊了, 差不多同期還有一本比利時出版的雙月刊《Themes》,由馬格林(Magnum)圖片社成員John Vink創辦,一樣以大度印刷,風格上不上伯仲,印刷質量同樣出眾,但奈何只出版了寥寥數期。(原文刊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線上月刊《前線》2013年1月號)

這些期刊總是無聲無息的消失,短壽的生命總叫人婉惜,其實出色的攝影師作品、又或是編採人員從來不缺,缺失的大概只有是讀者,或者這些讀者群根本未能豐富到成為一個critical mass的程度,更解釋了往往出版人去辦雜誌是出於熱枕多過商業考慮。 也有原因是這種相對硬調子的刊物,要找得廣告客戶並不容易,靠著有限的讀者群,並不足夠去支撐這些追求質量、相對高昂的製作成本。另一方面是一句老話:網絡的興起,以紀實或報導攝影作品為內容的網絡平台大量湧現,由媒體運作或獨立人仕編輯的比比皆是,令獨立攝影師發表作品的渠道幾何級數地增多,相信大家有過經驗是,有時候往往同時間在幾個網上平台上碰上某攝影師同一系列的作品。上述提及過幾本追求高質量的影像重現、最快也要雙月才能出版的傳統刊物,比起網上發佈作品的滲透力,又或是在緊貼時勢方面等,始終要輸蝕得多。



九十年代未到千禧年期間美國也出現過一本叫《Doubletake》的雙月刊,是由Duke University裡的Center for Documentary Studies創辦,編輯方向相對聚焦在美國本土社區的生活文化,強調攝影上的文學性,內容不時夾雜著報導文學或詩詞作品,這類雜誌出版的時候,數字攝影還未算主流的情況下,所以看得出整份刊物相對少一了份躁動,多了一份冷靜,例如當年轟動全球的紐約「九一一」恐襲,正當大家要磨拳擦掌之際,《Doubletake》出版的特刊卻是出奇的內斂,不販賣悲情之餘,而是著力從後遺症果度去探討事件,例如有一部份是透過一些小朋友繪畫,去憶述當時電子媒體鋪天蓋地報導的情景,另外也有當時大部份美國民眾連國家名字也念不了的阿富汗裡北部民眾生活紀實,嘗試全方位去填補主流媒體報導的真空的部份。《Doubletake》其實頗受讀者愛戴,但一直被資金不足所困擾,當年搖滾巨星Bruce Springsteen甚至曾仗義開小型演唱會為她籌款,但最終也捱不過八年。


到較為近期的有英國的《Foto8》半年刊,以攝影師投稿的作品作為刊物的主要內容,《Foto8》比較獨特之處是她背後有一個附屬畫廊作後盾,這個前稱為Host Gallery(後稱Foto8 Gallery)的攝影畫廊,一方面有助推廣報導攝影作品,銷售作品收入也可補助支出,再加上網站裡的內容,看來構成了一個不俗的生態圈。《Foto8》上次出版的日期已經是2011年中,是否已經停刊一直是未知數,但上年年未連畫廊也要宣佈因資金問題要關門了,現時他們只會維持網站的運作,雜誌復刊之日遙遙無期。

《Foto8》的創辦人Jon Levy在自己畫廊撒出宣言裡,不忘感觸地去表達自己對出版事業的鍾愛,強調自己把持的「不是用印刷抗衡數字那一類浪漫的概念,她的挑戰來自要承諾把你(攝影師)的話和圖像用油墨去達成,及去實踐一些在印刷完成後已經不可以再改變的事情,當中所要負上的那份責任。只是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的風氣已經改變,或者更糟糕的是,因為我們還希望以「群眾外包」(crowd source)方式從我們的讀者手中獲得事實,並來為我們填寫空隙。」

Levy這番話大有壯士斷臂之意,叫自己感慨,因為我也是個一直對傳統印刷有情感上執著的人,卻害怕很多人對書本對印刷品裡油墨味道的浪漫演譯,到過印刷廠監印的人都知道:實情是油墨好臭,多吸是會致癌的。


(原文刊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線上月刊《前線》2013年1月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