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霹靂電光下的台灣萬象

STAGE #4 嘉義.台灣  Chiayi County, Taiwan 2008 

 

年少時首次到台灣遊玩,猶記得叫人印像深刻的美食和風光之外,就是在電視裡無意中發現,用台式布袋戲演譯《射雕英雄傳》的電視連續劇。這些布袋偶的臉孔富有日本能劇造形的味道,其操縱布偶的師匠,用閩南語戲曲式唸白方法去演譯這部金庸名著,加上畫面效果天馬行空,叫人耳目一新。後來更知道其中廣受歡迎的「霹靂布袋戲」,更是台灣的當代流行文化符號之一。當時就是這個經驗,令我明白台灣不是單單又一個講華語的華人國度。

當我首次接觸沈昭良的《STAGE》,便不其然把這兩者連系起來,因為同樣是基層的娛樂文化蛻變成一種產業鏈。台灣的文化厲害之處,是全方位高中低層的滲透力都異常徹底,雅俗共存。沈昭良拍攝這些綜藝團的生態,是當地通俗的庶民文化典型,甚至可以用「庸俗」來形容。

但沈氏絕無輕藐奚落之心,相反他以極其嚴謹的手法和態度,用近乎類型學的分析來去進行拍攝和重新詮釋,將構圖、透視及畫面元素的統一性突顯出來,但卻不像新客觀主義者那樣刻意減退視覺上的愉悅,沈昭良用彩色正片於晚霞時份拍攝,畫面效果彩色異常斑斕,把這些舞台一個個安置在無人的空景,有如不明飛行物般驟降而至,頓時叫人措手不及。這種既非熱情又不冷漠的矛盾凝視,一方面叫觀者脫逸出日常的視覺經驗,也要求他們作出中性的社會考察。

作為香港人觀看沈昭良作品,面對這些素昧謀面的炫目情景,或這類沒曾擁有過的欲望經濟,難免會有墜入奇觀的疑惑,但也許把焦點稍微調節一下,細心觀看舞台四周那些隱入黑暗、攝影師刻意保留的豐富細節,無論街角、廣告招牌、廟宇墳場和工廠工地等,都是旁搞側擊地描繪出一個出當代台灣的縮影,所以《STAGE》與其說是綜藝團舞台車的「包羅」,不如說包含著的是台灣生活文化的「萬象」。

沈氏在另一並沒在是次展覽展出的系列《Singer & Stage》裡,更凝重地為這群表演藝人拍攝的黑白肖像,有為他們正名之意,正如沈昭良所言,希望提供多一些的文化視角或持平觀點來看待這類型的台灣民間娛樂產業,也許亦如美國概念藝術家Jenny Holzer的一件作品所言:「THE MUNDANE IS TO BE CHERISHED」。

有時看到這些舞台車佈景上天真無邪的童話繪圖,包裝著充滿成人味道的表演,難免有點叫人莞爾,也不禁佩服這些綜藝從業者的創意,正如當年我看布袋偶的郭靖使出「降龍十八掌」的畫面,誇張的肢體表現總會有點滑稽的感覺,但想深一層問問自己:老兄,難道你知道「 降龍十八掌」是怎麼耍的嗎?

(原文為《STAGE》:沈昭良攝影作品展撰寫的簡介,正在The Salt Yard展出,展期至1月12日)

留言